首页 > 信息 >  >  > 正文

看病拿药,还是简单点好

2023-08-17 20:10:35 来源:互联网

题图丨视觉中国

从枸杞茶到护肝片,从头晕睡睡就好到要不测测血压,从只能在药店听店员推荐买药到手机自由选购所需健康商品,从听信偏方到线上找医生问诊,这些年,人们对于健康的态度转变清晰可见。


(相关资料图)

最早能够洞察用户这些转变的企业,在一定程度上总能引领趋势。比如,互联网+医疗健康行业的发展,一步步打破医疗信息的壁垒,让医生资源成为活水,让医药健康商品更普惠可及,正在重塑我们看病买药的行为习惯。

本质上而言,互联网+医疗健康诞生的使命,就是站在互联网行业前期的积累上,不断用新技术拆除旧有医疗体系的围墙,促进医疗资源的重新分配,提升产业上下游的效率,达到线上线下的无缝衔接、无界融合,最终实现普惠医疗。

对于14亿人口的中国来说,对于全球都为之头疼的医疗问题来说,这其实是一个宏大的愿景。但纵观这些年互联网+医疗健康的发展,尽管竞争格局和业务重心不断变化,整个行业的发展趋势基本符合上述逻辑。

第一个阶段,互联网医疗的“开荒者”们做科普、做挂号,一点一滴建起最基本的信息化地基;

第二个阶段,初代互联网医疗公司逐渐赢得一些权威医生的信任,适逢医生多点执业政策的开放,医疗问题的在线咨询也开始起步,同时综合性互联网企业进场,带来了医药供应链的数字化重塑,传统的购药模式不再是唯一解;

眼下,互联网+医疗健康行业终于真正进入“医疗服务”这一深水区,随着《互联网诊疗监管细则(试行)》的发布,“在线看病”这件事正式得到官方的盖章认证。

因此,互联网医疗的“新十年”,主题词不是卖药,也不是在线问诊,而是线上线下、墙内墙外的“全面融合”。这种变化在行业头部公司身上尤为明显。

在线问诊的“线下化”

疫情3年,在线问诊呈现爆发式增长。而在防疫政策放开后,其对人们就医购药消费习惯带来的长远影响才开始显现。

8月16日,京东健康发布的2023年年中业绩公告显示,过去半年,其互联网医院日均问诊量超过44万,2022年的这一数据量为30万。

随着业务体量的不断扩张,互联网+医疗健康行业这两年出现了一个明显趋势,就是普遍“线下化”,这种“线下化”不仅在于业务范围向开办线下实体医院、诊所和药店扩张,更在于在线问诊的流程规范和质量管控,越来越向线下医疗机构靠拢,走向精细化和专科化。

京东健康去年公开了其互联网医院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的人员构成和运营模式,其针对在线医疗行为形成了三级质控体系:一级质控由医生和人工智能共同完成病例审核;二级质控由三甲医院副主任医师及专业组长组成质控专家团队来完成;三级质控由各专科顶级专家组成专业质量管理委员会来完成。

今年年初,京东健康进一步发布包含19个专科201种疾病在内的《京东健康互联网医院标准化诊疗路径》,以及4项互联网医院核心质量控制管理制度——《医疗纠纷处置管理制度》《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管理制度》《处方管理制度》《不良事件上报及处理流程》,让在线问诊过程的权责更加明晰、流程更加规范。

在加强服务质量管控的同时,就像一家实体医院往往有其优势专科一样,互联网医疗的运营重心也在从常见病、基础病转向专科化精细发展。

公开资料显示,京东健康目前成立了27个专科中心,组建过程是先吸引上百位学科带头人级别的专家加入,再通过头部效应带动近5万名副主任及以上级别的医生入驻京东健康互联网医院,结合其平台自有的全职医生,联合提供诊疗服务。

其中,比较有意思的是京东健康心理服务中心,该中心共有1000多位专业心理咨询师和6000余位精神科医生。心理咨询+医生诊疗的结合,将消费级心理咨询和医疗级心理治疗集合一体,为心理健康这个互联网泛消费领域填上严肃医疗的重要补充。

在专科中心沉淀的精细化运营经验基础上,京东健康在部分领域开始探索专科互联网医院模式。例如今年4月成立的皮肤医院,在对外介绍中,这一业务来自于京东健康过去平台问诊数据的反馈,据统计,平台整体问诊量中皮肤科占比高达15%;皮肤科问诊中,湿疹、痤疮、脱发等常见疾病问诊量较高。

结合皮肤疾病种类繁多(已知超3000多种)的特点,京东健康邀请领域内头部专家开设线上单病种工作室,并组建了皮肤专科全职医生团队。其中,全职医生团队的责任是全天候、快速响应患者需求,名医专家的分工则是接诊疑难杂症患者。

为病种数量繁多,诊疗和管理具有特殊性的皮肤科成立专科医院,也体现了其意图深扎医疗服务,不断细分和聚焦的业务布局思路。

药品供应的院外化

说完问诊服务,再分析药品供应。

随着前文所述互联网医疗服务的专科化、规范化,医药市场中处方药的供应逻辑也在发生变化,且这种改变不仅体现在糖尿病、高血压等慢病领域,还有罕见疾病和癌症、艾滋病等重大疾病方面。

今年1月,用于治疗艾滋病的国家1类新药艾诺米替片正式获批上市,时隔一个月,这款新药在京东大药房全网首发。也就意味着,用药患者未来可以在线上复诊,享受送药上门服务,无需再因续方开药而花费精力往返于线下医院。

为什么要举这个例子?因为这种特殊治疗某种疾病、需要医生处方才能开具的创新药,在业内叫做“新特药”。由于上市时间不久、还没有进入大多数医院的药房,而普通药店却开不出,新特药上市后要到达分散各地的患者手中,还需要数月甚至数年的时间。

“创新药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也时常被媒体报道——医保谈判降价的救命药,在医院为什么买不到?三甲医院管理者曾在采访中坦言:许多新特药往往需要特定温度冷链保存,储备和管理成本较高,医院药房作为成本部门,进药压力很大。

一篇权威媒体报道指出,中国药学会1420家样本医院的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纳入国家医保目录的肿瘤创新药,截至2019年底,仅有不到20%完成了进院。2019年纳入医保的品种,截至2020年第三季度,仅有约25%实现了进院,75%的医院患者都无法从院内获得常规处方。

而对于任何一家公立医院而言,相关监管部门对药品配备数量有明文规定,新特药想进来,就必须将已有其他药品“踢出”,因此这些患者亟需的药品想要敲进任何一家大医院的门,都非同易事。

因此,这些需求自然而然地流向院外市场。为此,国家有关部门联合下发了业内熟知的谈判药“双通道”政策,即除了公立医院,在院外专业特药药房开药,给予同等报销资格。

越来越多在线下医院买不到的新特药,可以在线上直接问诊、开方、送药上门。这就是互联网医疗平台布局特药业务背后的意义和逻辑。

所以不难理解,京东健康为何在全国26个地区开设直接面向患者的DTP特药药房,而这些药房的选址往往在该地的大三甲医院附近,为的就是方便患者在初次开方后就能线下取药,从而建立后续通过网络购药的链接。目前京东健康平台的特药品种超过400个。

除了处方药,此前互联网对药品市场最大的冲击,在于OTC药品的销售渠道的线上化,特别是急用药和常备药。例如,京东健康O2O业务“药急送”实现了7x24小时服务、最快30分钟送达,已覆盖全国超400个城市,合作连锁品牌超1,200家,合作门店超10万家,其中位于三线及以下城市的合作门店数占比超过60%。

打破围墙,无界融合

当线上诊疗规范越来越规范,再辅以像毛细血管般渗透到方方面面的数字化医药健康供应链,二者相结合的结果是,像京东健康这样的企业正在不断渗透到用户健康管理的各个环节,在公立医院医疗体系的基本盘上补充发挥着创新的活力,满足当下未被满足的健康需求,让人们看病买药更加方便快捷。

比如对于数字化、智能化技术的应用,互联网企业的反应速度显然更快。就在7月,京东发布大模型产品言犀,京东健康在其基础之上又推出了产业大模型——京医千询。

该产品训练数据,一方面来自医学指南、京东健康知识图谱、医学论文等,另一方面则来自京东健康互联网医院过去多年积累的超过亿级的真实医患问诊的高质量数据(脱敏后),以及基于医药电商的实物+服务供应链数据。

在当前的实际应用中,京医千询像是医生的智能助理,例如在皮肤科领域,它已经可以对130多种皮肤病做出95%准确率的判断,减轻医生的重复性工作,而把时间精力留给疑难重症患者。

互联网+医疗健康行至第三个十年,其实际发展轨迹也回答了当初引发行业激辩的一个问题——“互联网会颠覆医疗吗?”答案是会,也不会。因为所谓颠覆的反面,是融合。

在国家卫健委发布的相关政策中,也提出了“加快建立线上线下一体化的医疗服务新模式,不断增强人民就医获得感”的要求,如果再结合我国长期以来不断推进分级诊疗、促进优质资源均衡分布的医改方向,那么对于“科技将如何改变医疗”这个问题的答案就变得更加清晰——那就是更广泛的药品和医药健康供应链数字化提升,更全面的医疗服务线上线下渗透融合,更高效合理的医疗资源配置。

在京东健康的商业模式和业务布局中,我们窥见了上述答案在现实中落地的可能,通过链接医到药的上下游链条各方,而要将这些资源在线上“盘子”里成为活水,就要让各方收获价值。

——帮专家医生节省精力时间,专注研究和攻坚疑难杂症。

——帮患者及时匹配到合适的医生,提供更好的就医和购药体验。

——帮医药健康产业快速链接到目标客户,缩短市场推广的时间、节省成本将资金投入到研发的刀刃上。

在任何拥抱技术的一个行业,线上线下深度融合,都是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不断开发和应用的互联网、人工智能等,都会成为提升行业运行质量和效率的无形基建,让我们更好地改造世界、创造世界。

特别策划

标签:

相关阅读
返回顶部